莒縣“無柜臺”受理模式深化審批服務便民化改革
發布時間:2021-11-01 08:54 瀏覽次數:21185
今年以來,莒縣堅持以人民滿意為目標,大力實施制度創新、流程再造,探索實施行政審批“無柜臺”幫辦受理服務模式,打破傳統柜臺隔離,實行開放式、管家式、延伸式服務,實現了與群眾肩并肩、零距離、心貼心。自今年6月份試運行以來,辦理各類行政審批服務事項5500多項,行政審批效率提高近1倍,行政成本壓減2/3以上。
優化布局破隔閡,實現“無柜臺”貼心服務。以往的柜臺受理,工作人員在柜臺內,辦事群眾被隔離在柜臺外,使工作人員和辦事群眾存在隔閡感。撤銷柜臺,讓工作人員從柜臺內走出來,與辦事群眾同坐一條“板凳”,實現“一對一、零距離、心貼心”服務。一是開展“集約化、智能化”導辦服務。將幫辦代辦和綜合受理人員整合為1支幫辦受理隊伍,實現“一人負責、同步推進”,將原來需要的12名幫辦代辦人員、17名業務受理人員壓減到14名,人員數量壓減50%。創新實行群眾網上預約、現場申請、智能呼叫導辦模式,智能化選派幫辦人員,進行“一對一”精準服務。二是開展“肩并肩、圓桌式”親情服務。拆除原有受理柜臺,設置圓桌式群眾咨詢處,負責群眾咨詢業務;配備雙人并排座椅受理桌,由傳統“面對面”窗口受理變為“肩并肩”幫辦服務,由過去“公事公辦”變為“手把手”親情幫辦,拉近了工作人員與辦事群眾的距離,業務審批也更加高效便捷。三是開展“聽民聲、走流程”體驗服務。廣泛開展“聽民聲、走流程”體驗活動,縣級領導干部帶頭采取隨群眾辦一次業務、受理一次審批事項等方式,到一線窗口現場體驗辦事流程,面對面征求企業群眾意見建議;結合聽取的意見和建議,制定糾正“指尖上的形式主義”、加強中介管理等16項具體措施,真正把群眾的“問題清單”變為優化服務的“整改清單”。
優化流程除障礙,保障“無柜臺”專業受理。從辦事群眾角度出發,對所有審批事項進行“拆分-重組-標準化”,編制標準化“受理事典”。一是拆分細化行政審批事項。按照群眾辦理單一子項的需求,將187項行政審批事項拆分成1192個最小子項。以“取水許可事項”為例,共拆分為取水許可、取水工程設施驗收、取水許可證延續、變更、補證、注銷等68個辦理最小子項,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辦事需求。二是優化重組行政審批事項。按照群眾辦事往往只是“一件事”的需求,對拆分后的最小子項進行重新組合,首批重組了350項“一件事”,基本覆蓋了群眾經常辦理的“一件事”。以“我要開酒店”為例,重組了營業執照、環評、消防、食品經營、衛生防疫等9個辦理分項,將過去9套材料、9個工作流程,整合為1套材料、1個工作流程。三是編制標準化“受理事典”。對拆分的最小子項和重組的“一件事”進行標準化規范,統一申請材料、制式表格、填寫模板,匯編成“受理事典”,使幫辦受理人員不受工作經驗和專業限制,經過短期培訓,就能對照標準化“受理事典”完成幫辦受理工作。“受理事典”從根本上解決了“只有專業人才能辦專業事”的難題,為實現“無柜臺”幫辦受理破解了專業障礙,實現非專業人也能辦理專業事。
優化作風提質效,延伸“無柜臺”服務觸角。以群眾滿意為導向,突出信息化全流程服務、重點項目一線、群眾評價評議3項重點,構建更加全面的服務保障體系。一是延伸“無柜臺”到網上辦。建立幫辦受理人員與辦事群眾“零距離”溝通的信息化渠道,遠程指導材料完善、網上申報、現場踏勘問題整改等,全流程信息化服務,解決了過去群眾辦理復雜事項來回跑、反復問、多次改等問題。二是延伸“無柜臺”到一線辦。堅持項目為王,把“無柜臺”服務延伸到重點項目一線,設立大項目服務中心,先后為30多個省市縣重點項目全程上門提供政策解讀、材料申報、規費繳納等服務,配套“拿地即開工”“重點項目容缺審批”等措施,確保項目“早開工、快落地”。三是延伸“無柜臺”到群眾中。實行“即時評”,辦事群眾在接受咨詢、幫辦受理業務后,即時在“一窗受理”系統評價;實行“掃碼評”,辦事群眾不愿現場評價的,可通過掃描二維碼,用手機對服務事項進行網上評價;實行“卡片評”,辦事群眾不愿實名評價的,可持由咨詢引導臺提供的評價卡,投放到固定評價箱。